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子科学城或改写东莞创新基因|银泰资源|激光|落户_新浪新闻

    在散裂中子源即将投用的节点上,东莞又适时提出中子科学城规划,图为位于大朗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11月初,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加速器、靶站、谱仪进行了首次联合调试,首期三台中子散射谱仪分别收集到相关实验数据,调试进展顺利。CSNS于今年8月底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后,开始进入试运行阶段,预计2018年春将全部完工,正式对国内外用户开放。

    在散裂中子源即将投用的节点上,东莞又适时提出东莞中子科学城规划,计划将东莞建设成为珠三角大装置集群核心、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一粒粒微小的中子,究竟将如何改写东莞的创新基因?

    散裂中子源为华南科创布局加码

    在珠三角地区,目前分布着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中国引力波探测工程多功能观测站、中国(深圳)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试验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一大批重大科学项目。从数量上看,珠三角已经成为继北京、上海、合肥之后国内又一大装置集群中心。

    而CSNS作为世界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在各类大科学装置中属于绝对的“重量级选手”,它的建设和投用,为华南地区的大装置集聚优势增加了一项重要砝码,同时也为东莞迈向世界级创新中心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从位置上看,散裂中子源位于珠三角大装置集群的几何中心;从功能上看,中子源则是“距离产业化最近”的通用型公共试验平台。依托这两大优势,东莞建设中子科学城的规划构想逐步成型。在10月举行的东莞市推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动员暨系列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及规划发布会议上,《东莞中子科学城概念规划》正式发布。

    《规划》提出,中子科学城区域由松山湖南部片区、大朗象山片区、散裂中子源及生态绿地三部分构成,总面积45.7平方公里。其中,松山湖南部片区将成为总部经济、科研办公和综合服务区;大朗象山片区规划为产业集聚区;散裂中子源及生态绿地为大科学装置集聚区,还将集聚同步辐射光源、激光装置等一批大科学装置。

    东莞中子科学城将在中子源等大装置集群及其他创新要素的驱动下,建设成为珠三角大装置集群核心、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及广深科创走廊联合创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中心。科学城未来将吸引16万—18万的就业人口,12万—15万的居住人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东莞市政府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是非常正确的一个决定,它的主要作用是利用散裂中子源作为一个大型的、多学科和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研究平台,以它为核心吸引各方面的研究机构和产业落户到我们散裂中子源的周围,从事高技术产业的研发。”

    大科学装置集聚带来创新思维碰撞

    中子科学城的规划概念,突破了原有的单一科学园区模式,希望围绕科学研究这一最重要的基础功能,将该区域打造为一个集科研、居住、商业、交通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吸引大量创新人才聚集,链接全球智力资源。在国内外一些地区,也有类似的成功案例。

    位于英国牛津郡的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型国家实验室,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上世纪80年代,卢瑟福实验室建立起散裂中子源后,吸引来了同步辐射光源、空间实验室、大功率激光等科学装置,逐渐形成集群,并成为英国最大的国家实验室基地。由此吸引的大批人才,间接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卢瑟福国家实验室建立和运行多年,目前已成为了一个吸引各类科学装置与科技人才聚集的平台,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在此处碰撞,极大促进了研究和产业化的发展。” 广东(东莞)材料基因研究院院长张书彦,曾作为卢瑟福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在英国工作生活多年。在她看来,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几十年来形成的成熟运行模式,值得东莞中子科学城借鉴。

    大科学装置是中子城重要的资源依托。目前围绕大科学装置引入,东莞市政府已经与中科院高能所签订同步辐射光源预研协议,被称为“南方光源”的同步辐射光源装置未来有望落户此处。

    “CSNS为中国中子散射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世界级重大研究平台。如果能够把同步辐射也纳入计划范围,以东莞散裂中子源为中心的世界级科学城将更加名副其实。”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所李海峰教授向媒体表示。

    “散裂中子源与同步辐射光源都是观察物质微观结构的手段,都是多学科交叉,多手段验证,二者应用上具有互补性。”张书彦介绍,虽然两大装置都能单独运行和使用,但是两者建造在一起所产生的集聚效应更为重要。“在卢瑟福实验室,来自两大平台的科学家在午餐桌上的一场闲聊,就有可能为突破一个研究难题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书彦表示,未来中子科学城建设,需要有更多的大科学装置,吸引更多资源集中。“单一的园区容易走向闭门造车,而大科学装置的多重集合,对内能形成思维碰撞的开放性研究氛围,对外又能形成科学城的强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用户。”

    未来需解决用户培养等关键问题

    2017年11月1日至3日,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会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中国散裂中子源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成都共同主办了第五届全国中子散射会议暨2017国家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众多国内外学者与相关用户参加了会议。

    举办几届以来,会议参会人数增长数倍,凸显了国内中子技术应用需求的快速增长。不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子物理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光爱却指出,“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而言,国内目前的中子技术积累、用户群体数量和科学技术水平等依然较为薄弱,距离形成国际领先的系统优势和重大突破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张书彦表示,东莞打造中子科学城将面临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引入更多科学装置、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广、核心用户的培养等。

    “相对来说,散裂中子源是普通研究者不太容易接触和使用到的装置。”张书彦表示,得益于在牛津大学深造时接触到中子源相关的项目,她较早使用到散裂中子源装置,但实际上能熟练使用这一装置的人才队伍依然规模有限。

    位于日本茨城县的散裂中子源项目,为了培养使用者,专门与相关院校合作开办一些散裂中子源应用方面的课程;而英国的卢瑟福实验室,则会主动为高校的一些研究项目提供场地和经费。“2013年发起的中英联合科学创新基金(牛顿基金),其中一部分就被用于鼓励中国学者到英国散裂中子源学习交流,以培养未来的中国用户。”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是此类科学园区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擅长研究,但不一定擅长跟市场打交道。”材料基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鹏表示,卢瑟福实验室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商业运营团队,还有专门的CEO,帮助促进研究成果与企业对接,也向科研人员传达企业需求,从而为技术孵化提供了完善的服务。

    此外张鹏还认为,东莞中子科学城应该向着打造国家级实验室的标准看齐,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效用,同时也吸引各领域的人才向此处集中。与此相对应,科学城周边还应努力引入几所真正的高水平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记者手记

    以创新服务

    助推创新中心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打造中子科学城,则可以视作东莞对这一重大命题的回应和作答。

    11月9日,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发布消息称,世界低能区最领先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预研项目正式启动;而在今年9月,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迎来揭牌,继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后,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重大项目也已经在规划和建设之中。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也迎来了一波小高潮,很多有实力的城市纷纷争取大科学装置的落户,竞争日趋激烈。与开始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迈进的上海、合肥相比,东莞的中子科学城尚在起步阶段,同时也比前者面临更多的内外挑战。

    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智力资源的竞争。从区域内部看,虽然东莞地处广深之间,但是大科学装置的落户并不会必然带来东莞急需的高端人才。与广深相比,东莞在城市氛围、配套服务、文化体验等方面的短板依然突出,留住人才的环境有待加强。创新中心建设,还需要东莞撸起袖子,全面对标广深,实现城市品质的飞跃。

    首次落户的大科学装置,是东莞发展历史上未曾遇到过的全新情况。世界范围内都堪称重量级的“科学神器”,突破了东莞几十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所能达到的上限,也挑战着城市管理者应对新情况的变通能力。

    瞄准原始创新的大科学装置,带来的创新能级不同以往,从应用型创新向源头创新,是一次质的变化。政府更应思考,助力推进中子科学城应该有哪些作为?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能否跟上全球创新人才集聚的需求?从而真正发挥大科学装置的世界级影响力,为东莞未来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策划:黄少宏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启亮